一、领域简介
工业母机、航天动力、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与通用技术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核集团等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任务。依托机械工程专业学位领域和智能制造相关方向,融入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交叉、建设领域新课程,紧扣“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有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校企双方培养以共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优势互补科研攻关队伍为基础,平台持续提供合作经费,建设形成了集中的办公和实验室环境,为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持与保障。
二、培养定位及目标
培养定位:专项试点机械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向企业,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结合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在机械工程领域,培养造就应用型、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工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组织者,成为高层次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培养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产业链安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突出,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国际视野宽阔,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适应我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及规划、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本科直博项目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最长修业年限由培养单位与合作企业结合相关专业领域实际确定,一般不超过学校的最长修业年限。
四、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环节按照“2+3”方式安排,2年左右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3年左右在企业完成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第1-2学年主要完成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习,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由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授课,同时鼓励将部分专业课主课堂移至企业,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严格教学管理和考核要求,学生必须按照培养方案完成指定课程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到企业专业实践,不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由校企双方共同确认后,及时分流。
第3-5 学年进行综合考核,开展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专业实践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一线研发任务开展,制定专业实践工作计划,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专业实践成效可认定为学位成果。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包括开题、年度工作进展报告、中期考核、报告或论文撰写、预答辩、学术规范检查、成果认定、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等环节。
(二)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工作,一般可采取以下方式开展联合培养。
1.依托在研合作科研项目开展联合培养
依托企业与学校已联合申报并立项的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导师组成校企导师组,根据工程技术项目需要,明确联合培养学生需求、联合培养任务与工作计划等内容。
2.依托企业工程技术需求“揭榜挂帅”开展联合培养
企业提出科研攻关项目及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发布工程技术项目需求,学校组织导师“揭榜挂帅”,与企业专家进行技术对接,明确开展合作的工程技术项目任务、实施方案、预期成果、联合培养学生需求、联合培养任务与工作计划等内容。
3.依托企业在研项目开展联合培养
依托企业正在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装备工程、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企业自主立项的重点工程或科研项目等,由企业导师根据自研项目需要,提出联合培养学生需求及联合培养任务与工作计划等,与学校导师商量确认。
(三)校企双方应建立健全联合培养长效机制,明确双方权利与责任,全方位提供保障,一般应分别签订以下2个协议:
1. 校企双方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协议(产业园区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由学校、产业园区、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学生管理、合作内容、条件保障、经费分担、人身安全、成果考核、导师聘任、遵守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2. 学校、企业、研究生签订三方协议(产业园区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由学校、产业园区、企业、研究生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学生在企业期间,企业向学生发放报酬,购买商业保险,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和食宿条件,规定学生遵守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竞业禁止等要求。
五、校企导师组指导
采取校企导师组指导制度,学校、企业组建专家委员会,遴选双导师(组)。双导师(组)的共同条件为:政治立场坚定、爱党报国,业务精湛、学养深厚、作风一流,热心育人工作。双导师(组)共同负责研究生全过程培养(包括思想品德、学风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教育),要求研究生每月至少一次汇报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及工程技术项目研究等阶段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协商解决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工程技术项目研究、学位论文撰写等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学校导师应具有较强的理学功底,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较高的工程专业技术水平,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了解所在专业领域国际最新发展情况。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特别优秀的助理教授经批准也可担任导师,对于参与过国际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优先考虑。学校导师重点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涉及的科学研究内容。
企业导师由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或科研工作,担任重要工程或科研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且仍在工程技术或科研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担任。企业导师应有本专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在工程领域表现特别突出的专家,可以在学历和职称上适当放宽。企业导师重点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涉及的工程实践内容。
校企双方须为每位学生在双导师(组)中确定一名学校责任导师和一名企业责任导师,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学生培养各阶段的职责分工,双方导师应主动配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生在学校期间,企业导师应定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在企业期间,学校导师应定期了解学生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情况。企业需参照《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教研〔2020〕12 号)等文件精神,制定企业导师管理制度,规范并督促落实。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0学分。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工程性和交叉性,一般按照模块化设计,各课程模块之间考虑层次递进、相互支撑,满足相关工程领域知识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课学位课9学分(含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工程伦理、工程管理、科技论文写作等)、专业学位课8学分(含数理基础课、领域核心课等)、专业选修课13学分(含领域方向课、校企联合课、案例实践课等)。
直博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课程 性质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学分要求 |
公 共 学 位 课 |
1 |
141006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转入博士阶段必修 |
必修9学分 |
2 |
141003 |
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必修 |
3 |
1410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4 |
011025 |
工程伦理 |
2 |
5 |
121066 |
学术英语(一) |
2 |
专 业 学 位 课 |
1 |
091003 |
计算方法 |
3 |
必修 |
至少8学分 |
2 |
091006 |
数理统计 |
2 |
3 |
051012 |
Software Development |
2 |
4 |
013734 |
系统工程与工程项目管理 |
2 |
5 |
012189 |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
2 |
6 |
012062 |
现代控制工程 |
2 |
7 |
012056 |
工程振动分析与控制 |
2 |
8 |
012049 |
现代机械设计 |
2 |
9 |
012216 |
数控机床设计与加工工艺 |
2 |
10 |
013726 |
车间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运行控制 |
2 |
11 |
013745 |
工程光学基础 |
2 |
12 |
012055 |
微纳制造技术 |
2 |
13 |
012021 |
特种成形技术及应用 |
2 |
14 |
012030 |
生物制造工程 |
2 |
15 |
012187 |
工程摩擦学 |
2 |
16 |
012070 |
新型微纳传感器技术 |
2 |
17 |
012053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 |
2 |
选 修 课 |
1 |
013714 |
汽车分散多动力与直接驱动技术 |
2 |
选修 至少4学分 |
选修至少13学分 |
2 |
012184 |
现代模具设计及制造 |
2 |
3 |
013724 |
金属塑性成形模拟技术及Forge软件应用 |
2 |
4 |
013712 |
车辆电机及其控制 |
2 |
5 |
013743 |
传热学理论与工程应用分析 |
2 |
6 |
012027 |
设计及制造质量工程 |
2 |
7 |
012185 |
现代测试技术及仪器应用 |
2 |
8 |
013709 |
重大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 |
2 |
9 |
013710 |
航空发动机运行性能监测与评估 |
2 |
10 |
012219 |
创新设计与增材制造 |
2 |
11 |
012222 |
增材制造工程应用技术 |
2 |
12 |
013719 |
数控机床精度测量及误差补偿 |
2 |
13 |
013722 |
机床主轴设计及特性分析 |
2 |
14 |
013762 |
柔性航天器原理与智能制造 |
2 |
15 |
013763 |
空天组合动力原理与智能测控 |
2 |
16 |
013711 |
微纳制造工艺实践 |
2 |
17 |
013764 |
微纳传感器封装及测试 |
2 |
18 |
|
在根据所在领域特点和联合试点企业需求: 1.选修3308维多利亚线路检测中心的硕士学位课; 2.也可在全校课程中任选。 |
/ |
选修其余学分 |
必修 环节 |
1 |
001999 |
学术活动 |
2 |
|
必修18学分 |
2 |
001986 |
开题报告 |
2 |
|
3 |
001981 |
专业实践 |
8 |
|
4 |
001994 |
中期考核 |
6 |
|
5 |
001954 |
劳动教育 |
0 |
|
6 |
001955 |
美育 |
0 |
|
7 |
001956 |
体育 |
0 |
|
课程内容设置应有企业专家参与,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重点推动专业领域核心课程、实践案例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前沿讲座课程的建设,其中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要求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
七、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学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会或国际/国家专业展会。
学术讲座分为必听讲座和选听讲座。必听讲座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导论”各1 次;选听讲座为本学科组织的与本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学术讲座,以及在全校范围内选听的学术讲座6 次。此外,须本人公开作学术讲座1 次,上述所有讲座完成后经导师签字确认提交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须至少参加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会,国际/国家级专业展会。完成后提交参会报告PPT或者书面总结及证明材料等,由导师签字确认,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八、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机械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是培养研究生熟悉相关工程领域工艺、流程、标准、相关技术和职业规范等的有效途径,是研究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阶段,也是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
专业实践全过程由企业负责,实践项目由企业提出并经学校确认,范围包括(不限于)在研合作项目、“揭榜挂帅”需求项目以及企业自研项目。校企双方应为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提供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文献等资源保障。研究生须在导师组指导下,面向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中的工程技术研发任务,参与或承担 1-2个具有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工程攻关项目,具体内容和工作计划由导师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专业实践计划》。专业实践应体现所解决工程问题的成效,包括工程技术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
专业实践实行工学交替模式,研究生在企业专业实践期间,根据需要也可返校与学校导师、同学交流研讨实践项目进展,查阅图书文献,利用学校科研平合、仪器设备进行补充研究等,校企同城的可利用周末返校,校企不同城的每学期可返校2周左右,差旅费用由企业承担。
专业实践结束后须撰写《专业实践总结报告》,须有专业实践单位的考核评价意见以及导师组的审核意见,重点审核学生完成专业实践计划任务情况、取得的专业实践成效等。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须与专业实践紧密联系,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属于机械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重要工程实践问题,应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具备饱满的工作量。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成果形式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并以文字形式表述,表明研究生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研发工作,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开题、年度工作进展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或报告撰写、预答辩、学术规范检查,成果认定、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等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各环节考核、评审专家组成人员。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应由校企双导师(组)共同署名。
(一)学位论文开题
应根据企业工程技术实践项目开展学位论文选题。拟开展的学位论文研究应具有理论深度和先进性,拟解决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和饱满的工作量,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较好的推广价值。选题范围主要涵盖(不限于)以下方面:
1. 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 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3. 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 工程技术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5. 工程设计与实施;
6. 技术标准制定;
7. 其他同等水平的工程应用类研究。
工程博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3学年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选题来源与选题意义,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项目设计实施或产品研发的最新进展,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以及工作进度安排等。由企业提出并经学校确认,可直接将专业实践项目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取消开题环节。
(二)年度工作进展报告
工程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后,每年应提交年度工作进展报告,重点总结取得的研究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导师组给予指导和督促,及时协助解决相关问题。
(三)中期考核
工程博士研究生须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后的一年内,进行中期检查并提交中期考核报告。中期考核报告的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阶段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开题报告内容不相符的部分进行说明,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工作计划进行阐述。
由企业提出并经学校确认,可将中期考核与当年度工作进展报告合并进行。
(四)预答辩
预答辩是研究生完成既定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定稿之前的重要环节,对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内容和提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工程博士研究生应在校企联合培养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出学位论文预答辩申请,通过预答辩后,方可申请正式评阅。
十、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
工程博士学位论文须由5位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企业专家应占半数以上。
学位论文答辩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联合组织专家开展,答辩委员会须至少由5位相关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企业专家应占半数以上。
十一、毕业和学位授予
侧重考核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在企业实践阶段取得的实践成果和成效的质量,不以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及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按要求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达到申请学位成果基本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工程博士研究生,由学校联合企业授予机械类别工程博士学位。